长江中下游中稻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意见

发布时间:2016-10-28

0

目前,长江中下游中稻已进入拔节期,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。受栽插前干旱和栽插后多雨的影响,个别地区有效分蘖不足,苗情长势较为复杂。为此,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提出,各地应根据水稻中后期生育特点,因时因地因苗,切实加强中后期田间管理,促进水稻正常生长发育,全力夺取秋粮丰收。
  (一)合理施好穗粒肥。穗肥的施用要在群体高峰苗已过、叶色明显褪淡显“黄”的基础上进行,要分类管理,因地、因种、因苗合理施用。群体茎蘖数量适宜、叶色正常型。即带蘖中大苗手工栽插稻的高峰苗控制在适宜穗数的1.3-1.4倍(机插稻、抛秧稻和直播稻1.4-1.5倍),叶色于无效分蘖期按时“落黄”。这类田块于倒4叶和倒2叶分两次施用穗肥。粳稻穗肥用量占总施氮量的40-50%,籼稻为35-45%。群体茎蘖数量偏小、叶色早落黄型。即群体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不够苗,高峰苗不足适宜穗数的1.3倍,群体叶色在拔节前早落黄。这类田块应提早到倒5叶期开始施穗肥,并于倒4、倒2叶分三次施用。氮肥用量比原计划要增加10-15%,三次施用比例一般以3:4:3为好。群体茎蘖数过大、叶色偏深型。即带蘖手插稻高峰苗达到适宜穗数1.5倍以上(机插、抛秧和直播稻群体茎蘖数在1.6倍以上),群体叶色至拔节期仍不褪淡显黄的旺长群体,穗肥要推迟并减量施用。若至倒2叶叶色显黄,穗肥用量为设计用量的40-50%;若至倒1叶叶色显黄,用量为设计的20-30%;若至倒1叶之时群体叶色仍不落黄,则不施穗肥。酌情追施粒肥。进入抽穗灌浆阶段,因苗做好根外追肥,一般追施磷酸二氢钾1-2次,每次每亩100克。对叶色偏淡的田块,可每亩添加尿素500克,以保叶增粒重。生产上要求在扬花后20天内籼稻每个有效穗能保持4张绿叶,粳稻保持5张绿叶;成熟期分别有绿叶1-2张与2-3张;结实率分别达到85%和90%以上。
  (二)切实加强水份管理。拔节初期,根据“时到不等苗”的原则,必须断水搁田,直至田面土壤沉实,不陷脚,田边裂小缝为宜。从拔节到抽穗后10天,实行2-4厘米水层和湿润交替的间隙湿润灌溉。籽粒灌浆至收割前一周,实行2-4厘米水层和轻度落干(15厘米深丰产沟无水时)交替的干湿灌溉。坚持收割前一周断水,切忌早断水,以免结实不良、产量降低和米质变差。上述穗粒肥的施用与落水后复水相结合,实行以水带肥。
  (三)及时防治病虫害。一季稻生长的中后期是病虫害多发和防治的最关键时期。各地应切实贯彻“预防为主,综合防治”的方针,加强病虫情测报,准确掌握病虫情动态,强化病虫综合防治。重点防治纵卷叶螟、稻飞虱和稻曲病、稻瘟病及纹枯病。关键是搞好破口期前至抽穗期前后的混合用药、总体防治。要将稻曲病的预防时间提前至抽穗前10天以上,即剑叶与倒二叶“叶枕平”时。
  (四)做好防灾抗灾工作。当前,长江中下游进入农业防灾减灾的关键时期,特别要注意防35℃以上的持续高温造成高温热害,稻田一定要保持深水层,以水调温,同时还可采取根外喷施磷钾肥的办法,加强实施保健栽培,以增强抗性,提高水稻群体抗灾素质。对于麦后茬的直播稻,实行促早发栽培,防后期低温冷害。遇干旱、洪涝、台风等重大灾害要进行科学诊断,及时制定补救方案,采取有效对策。